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研究生工作
场馆里的“大思政课”,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生态文明专题示范实践队)在北京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7-12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7月7日,由福建农林大学、阳光学院等师生组成的2024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生态文明”专题示范实践队开启“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伟大变革”的北京篇章,前往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参观学习。实践队借助国家自然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场馆里的‘大思政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通古博今,领略地球生物多样性之美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依次参观了古爬行动物、古哺乳动物、“动物——人类的朋友”、植物世界、神奇的非洲等多个主题展厅,全面了解地球诞生以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动植物、微生物与人类的依存关系,切身体会中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深刻领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准确把握“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精髓,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

                                    讲解员为实践队师生介绍古爬行动物

讲解员为实践队师生介绍植物专题

讲解员与实践队师生交流地球生态系统演进规律


集智启新,科普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参观国家自然博物馆后,实践队一行与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林德等专家进行“高校与博物馆协同推进‘大思政课’”交流座谈会,在座谈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国家自然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除了开展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具有十分显著的思政教育功能。据悉,国家自然博物馆充分利用珍贵的动植物化石和生物标本等馆藏资源,为大中小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公众了解自然、了解生物,宣传和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与思政教育得以巧妙融合。

通过沉浸式参观博物馆,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实践队师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上了一堂“场馆里的‘大思政课’”。澳门49码官网副院长罗贤宇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博物馆和高校协同推进‘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凡华表示:“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独特优势有助于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阳光学院本科生黄晓录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此次“场馆里的‘大思政课’”,实践队师生不仅感受到中国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独有的魅力,也充分认识到科普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坚定了建设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信心。


实践队一行与国家自然博物馆专家等举行交流座谈会

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林德发言

澳门49码官网副院长罗贤宇发言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培榕发言

生态文明专题省级示范实践队学生代表发言

实践队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前合影


实践心得·北京站

一草一木孕育自然之美,远古至今演绎生命之歌。从宇宙地球的沧桑巨变到生物进化的壮丽诗篇,具有73年历史的国家自然博物馆通过琳琅满目的动植物、古生物标本,丰富的视频、文字资料以及精心设计的主题展陈为我们呈现了生物与自然环境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史中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关系。恐龙灭绝的猜想、煤炭资源为何不可再生等课题,让“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此刻更加生动、具象化;猛犸象的灭绝、白犀的岌岌可危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生命在向我们敲响的警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背景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时代使命。

——福建农林大学 徐逸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参观国家自然博物馆,我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馆内展示的丰富自然遗产,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神奇,更提醒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让人类文明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福建农林大学 吴兴强

参观国家自然博物馆,一堂场馆里的大思政课。每一个展厅都能使我感受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理念的强烈呼唤。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从最初的敬畏与依存,到后来的征服与索取,再到如今的反思与对和谐共生的追求,我们逐渐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地球家园。

——福建农林大学 林晓丹

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社会思政课堂,恐龙化石、哺乳动物、植物演化历程在有趣的科普下呈现出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让我对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在与展馆工作者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国家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教育科普基地,不仅注重科学研究,且将在未来逐步扩大规模,提升科普教育、生态教育的辐射能力,这也让我深受触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生态意识,助推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师范生,更应自觉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自身的努力和才干助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实践与成果转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阳光学院 黄晓录



(作者:林晓丹、徐运鹏、李炜/文 曾煌堃、陈华栋/图)


转引自: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7384/2650669.html?isShare=true&advColumnId=0